热电偶,价格优惠,型号齐全,可按样品定做,乐鱼体育网页版_入口下载苹果欢迎咨询选购。
始于2004年,专注温度压力流量领域特殊现场环境选型定制
全国咨询热线:010-52882318
联系我们

【 微信扫码咨询 】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分类 > 行业动态

“东方芝加哥”武汉这一个地区最能体现武汉精神关键游览还免费!

时间: 2024-04-22 21:28:42 作者: 行业动态

  在今天的中山大道至沿江大道之间,还有很多列强遗留下来的大型建筑。包括办公建筑,银行,酒店,更不可思议的是私人住宅等等。

  租界区能够很好地还原历史的屈辱和沧桑变迁,而今天要讲的武汉不是这里,而是更能代表武汉人精神的一处景点。

  100多年前,1911年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这里打响了第一枪。随着武昌起义的成功,革命党人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结束统治了中国人民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红楼是中华民族终结专制帝制、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的历史见证,也是武汉人“敢为人先”精神的最好诠释,是武汉市乃至湖北省最亮丽的城市名片,1961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作为主体“西风欧韵”并含有中式元素的一栋建筑,红楼的建造和变迁见证了国家的变革和民族的崛起,且听我娓娓道来。

  自19世纪中叶以来,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外侮日深,随着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相继签订,中国的大门被迫对西方列强敞开,大量主权丧失,亡国灭种之祸迫在眉睫。

  目睹中国现实,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倡言变法自救,试图通过清政府自身体制内改革来振兴中国,但遭到以西太后为代表的清廷守旧势力的极力反对和压制,仅进行了103天的戊戌维新运动惨遭失败。

  此时,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剧,封建专制制度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民族、民主、民生矛盾日趋激化,各地的反抗暴动此起彼伏,以孙中山为领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反清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立宪派活动日益高涨,清王朝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1905年清政府为挽救危局,也为应付立宪派,争取公众舆论,遂派遣载泽、端方、戴鸿慈、李盛铎、尚其亨等五大臣分赴日本及欧美各国“考察政治”,同时,又命政务处王大臣等筹定立宪大纲,设立“考察馆”。次年,五大臣先后回国,上书密陈实行立宪的三大好处,建议朝廷仿行。这个建议甚合圣意,西太后前后七次召见出洋大臣反复筹划,于9月1日,颁布《宣示预备立宪谕》,开始了所谓的大清立宪改革。

  1907年9月20日,西太后下令在京师设立京政院,以立议院基础。10月19日,又命各省督抚速在省会筹设咨议局,作为“资政院预备议员之阶”和“采取舆论之所”。

  按照清廷的旨意,《宣示预备立宪谕》颁布不久,湖广总督赵尔巽即在武昌设立“湖北咨议局创办所”,奏派布政使为总办,挑选学过政法的人员充任坐办和参事;并划分了选举区域,着手进行各项筹备。1908年初,赵尔巽调离,陈夔龙接任湖广总督,继续推进筹备工作。

  设咨议局,按照清政府预定的立宪程序,需先建立自治机构,进行选民调查,选举议员,修建咨议局房屋等。1908年4月,陈夔龙将“湖北咨议局创办所”改为“湖北咨议局筹办处”,喜源、周云楼先后任总办。筹办处的主要工作是选举议员。选举工作按要求应从1909年2月开始,分初选与复选两个步骤。由于湖北境内多山,交通不便,初选、复选均推迟数月。选举结果,全省共选出议员80名,专额议员3名。吴庆焘当选议长,汤化龙、夏寿康当选副议长,刘赓藻等17人当选驻会议员,刘庚余等为候补驻会议员。10月14日,湖北咨议局在武昌举行了开局典礼,至此,湖北咨议局正式成立,湖北咨议局筹办处于当日裁撤。

  湖北咨议局成立后面临的一项紧要工作就是修建一处可供活动的房子。其实这项工作早在筹办咨议局时就已着手进行,最初思路是利用已有建筑进行改建,后又改变为新建。但要建成什么样式,筹办者谁心里也没底。1908年5月初,湖广总督陈夔龙“电请驻日大臣胡惟德调查议院图纸,并令游历日本之鄂绅刘部郎佐清就近调查,以资参政。”不久即收到胡惟德托日本大藏省代绘制的图式。为在修建中便于“按图参酌,务求适用”,还下令筹办处在汉延订了日本技师。是年秋,建筑的选址确定,陈夔龙将其选定在阅马场北边紧靠蛇山南麓的旧址,建造经费亦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至此,建造湖北咨议局的一切准备工作就绪。

  1909年9月15日(农历八月初一),湖北咨议局真正开始动工兴建。建造费用由议场、议员公所两部分所组成,总金额估定为白银十万六千余两。工程以包工包料的形式,承包给“包修工匠”,工程进度和质量主要由时任武昌盐法道的监修委员黄祖徽负责。限定工程于1910年9月(农历七月)完工。黄祖徽恪尽职守,日夜督促催赶,两项工程终于如期竣工,1910年10月3日在湖北咨议局第二届常务会议在此开幕之际,正式宣告落成。

  湖北咨议局大楼作为近代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座特殊建筑,从诞生起就与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紧密连在一起,历经政治风云变幻,几度成为湖北政治中心。1911年10月11日,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的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革命党人在此组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权“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中央政府建立之前,鄂军都督府一度代行了中央军政府的职权,成为推进辛亥革命向全国范围发展的枢纽。都督黎元洪即在此办公,组织领导了著名的阳夏保卫战,从这栋楼里发出了《布告全国令》、《宣布满清罪状》等通电,对唤起全国的响应,推翻清王朝起了非消极作用。4月10日,孙中山先生莅临鄂军都督府,在会堂发表了演说。自此,武昌以“首义之区”名留青史,鄂军都督府所在地的红楼亦作为民国之门而闻名天下。

  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领导机关相继迁到武汉,武汉成为全国政治中心,红楼也见证了发生在此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下武昌城,北伐军总政治部设置于此,湖北省党部也由汉口迁到此地,议员公所成为工作人员的住所。#武汉头条##湖北旅游景点免费#

  1927年1月1日至12日,湖北省党部在此召开了全省第四次代表大会,选举出了新的省执行委员会和省监察委员会。3月4日至3月22日,湖北全省农民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等为大会名誉主席。大会讨论通过了35项决议案,选出了陆沉、邓演达、陈荫林等17人为执行委员。这次大会为湖北农村大革命高潮的到来,作了重要准备。

  1927年4月10日,湖北省政府在此召开了成立大会。两天后,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湖北革命群众和军事政治学校学生怀着对蒋介石的满腔怒火于4月23日在这里举行大会,声讨蒋介石,显示了湖北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抗战时期,议场大厅和议员公所被部分炸毁。1939年春,日军第三十三师团曾在此驻扎。1946年,湖北省政府将这里定为湖北省参议会会址,1947年11月在整体维修竣工后,湖北省参议会进驻办公。

  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委、省政协、省委统战部、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均曾假地办公。1981年,时值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之际,湖北省依托旧址建立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亲题馆名,自此,这里成为搜集、研究、陈列、宣传辛亥革命历史的全国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武昌红楼是国内现存顶级规模、保护最好的省咨议局旧址。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坐北朝南,由议场、议员公所、两侧附楼、门房等建筑组成,建筑周围以铁栅栏式矮墙形成一个封闭式大庭院,庭院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占地28.1亩,建筑面积6139平方米。

  议场是该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是一栋砖木结构的两层红色楼房,面阔73.48米、进深34.5米、通高22.98米、建筑面积3125平方米。立面呈“山”字形。台基为砖砌、花岗岩贴面,台基上用“合自”砖厂特制的烧有“咨议局”字样的红砖砌筑面墙。整个建筑立面纵向采用三段式构图,横向为五段式。中部外凸,为四柱三间门廊,四根粗大的砖立柱贯穿上下两层,突现了主入口的显赫、高大、威严。柱上为檐部,檐下饰飞头,檐上压女儿墙,以假柱、柱斗、垂禾、垂花和束莲为图案的白色浮雕点缀墙面。门廊额上书“鄂军都督府”五个楷书阳文大字,顶部上方置三角形大山墙,山墙两侧各设有一宝瓶塔形石雕。屋面以红瓦铺盖,屋顶上排着四个壁炉烟囱,屋顶正中有一教堂式望楼高耸,平添了整个楼的气势。建筑平面亦呈“山”字形,楼上12开间及楼下7开间为办公用房,房前有外走廊,房后有内走廊。楼房的中部前段为门厅后段为会堂,门厅东西两侧设有宽10.65米的弧形回车道,周辅以高1.36米的栏墙,墙帽为麻石质。楼房地下有高约1.5米的防潮层,若干0.45见方的铸铁花窗以2.5米的间距擦地绕楼一周,满足了建筑防潮通风需要。

  议场内部的设计也十分讲究,这集中反映在门厅和会堂的设计上。门厅略呈方形。每面三个拱劵,贯通上下两层,直通二楼屋顶,顶上覆盖玻璃望板,这在视觉上就使面积不大的门厅显得更为高旷亮堂。会堂呈方形,南北向布局。北面设主席台,台下放置软皮椅和弧形朱漆长条台座位132个,地面由北向南逐渐升高,列成扇面状。演讲台对面及两厢的二楼设有楼座,置有木制长椅两排。会堂东西设走廊通往办公室。楼梯设在内走廊左右两侧,每个房间均设有两门与内外廊相通。整个设计既方便实用,又庄重典雅。

  议员公所是该建筑群重要的附属建筑,它位于议场后方约25米处,与议场的形制、结构、工艺基本相同,时为湖北咨议局议员的住宿和生活区。武昌起义军政府成立后,这里曾是重要的接待场所和各部负责人、公务人员以及部分起义军官的居所。该建筑紧倚蛇山,由四栋二层式灰色楼房组合连接而成。通面阔110.5米,进深29.2米。整个建筑系砖木结构,灰墙灰瓦顶,红砂石贴面基础,四合院式布局。四角设有角楼,正面设左、中、右三个入口,门、窗采用红砖拱券,券上及窗台底部施一层红砖线条,檐口施水平线脚。二层墙面用壁柱分为三间,两边开窗,中间为假窗。此建筑总体风格与议场基本相同,但做工较之议场却逊色不少。

  两侧附楼位于距议场东西两侧约15米处,为形制完全相同的两排南北走向的平房。它砖木结构,红砖清水墙,两面坡红机瓦硬山顶,屋面因地势起伏而呈四段式,从南至北依次抬高,间以山墙相隔,总体风格与议场大体相似。

  门房在议场正前方45米处。从历史照片看,大门原为砖砌方形门墩,何时何故被毁,已无法考证。现为铁铸方形门墩,上有拱形铸铁花纹相连,装有铁栅大门,大门两侧即为边长约3米、单体平面呈方形、形制结构完全相同的两个门房。门房系砖木结构,四角攒尖,红机瓦屋面,檐口有水平线条装饰,外墙、室内装饰、门窗做法与议场基本一致。门房两侧有高约2.5米,底部为花岩石基座、下部为红墙体、上部为铁栅的围墙向左右平伸,与两侧附楼连接,并绕至议员公所楼后,形成以议场为中心,布局对称的方形院落。

  红楼建筑群自建成以来的百年岁月里历经战火,几度局部损毁,屡次维修。经资料记录,1911年12月1日,清军在汉阳龟山隔岸炮击鄂军都督府,其主楼被炮火击中,“都督府起火”,塔楼炸毁,黎元洪带领部属出走葛店。次年孙中山访问鄂军都督府前,都督府进行了建成后的首次维修,修缮了炮击毁坏部分,“复其旧观”。

  1938年,武汉会战爆发,日机日夜盘旋在武汉上空,投弹炸毁了望楼、会堂、以及议员公所大部分建筑,议员公所仅残留南楼东段、东部的一段残墙及部分基础。1946年,湖北省参议会入驻于此,对损毁严重的红楼进行了修缮。将议场的会堂重新拆除重建,北面演讲台两侧的立柱改为水泥浇筑,且楼顶高度也略有降低。同时,修复了两侧附楼,以作储藏室和仓库之用。此次维修系采用招标形式,施工由阮顺兴营造厂承担,1947年11月完工。

  新中国成立后,红楼建筑群又多次进行过修缮。50年代初,在议员公所南面的基础上修建了一排平房,在西南角的原基础上建成了一座两层楼房。“”期间,又在北边的原基础上建成了两栋三层和四层的居民楼。湖北省委、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曾在西南角楼房内办公,居民楼则成为省委统战部和湖北省政协的宿舍楼。

  1981年10月10日,红楼变身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其后旧址的保护维修工作一直倍受党和政府的格外的重视,多次拨专款对其做维修。1983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议场实施第一期抢救维修工程。1984年6月29日,省财政拨款30万元,将旧址内宿舍楼的住户全部迁出。1985年春对议场实施粉刷、油漆及外墙喷漆工程。

  1988年底,为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纪念馆对旧址进行了全面维修,主要工程建设项目有:议场内外墙粉刷、油漆及外下水道翻修;改建两侧附楼等。这次改建两侧附楼动作较大,在不改变原本结构和立面外观的前提下,适当加大了房屋的进深,提高了室内标高(改成两层)。同时,为达到较好的采光效果,将所有门窗统一尺寸形制。该次维修到1991年全面完工,修复后的两侧附楼,每栋由四段连接而成,每段有山墙分隔。单栋通面阔23.1米,进深6.5米,檐高4.4米,南北两端山墙嵌有象征意义的“十八星旗”通气窗。

  200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之际,国家文物局又拨款对其进行复原维修。此次维修主要是以恢复历史原貌为主旨,将后来改变了的部分予以还原。其维修项目有:议场门厅复原,撤除了门厅两侧后做的楼梯,恢复了木地板和地下通风空间;会堂复原,还原了会堂的原始平面布局及地下通风空间;门额复原,按历史照片原样还原了门额上的“鄂军都督府”字样,原悬挂其上20年之久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馆标改至专设碑座上;议员公所一期修复,根据现场勘察考证复原了议员公所南楼东段。

  2004年,武汉市政府斥资200万,将议员公所内的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及42户宿舍楼全部予以拆除。2005年,议员公所二期修复方案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

  2011年2月,为迎接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馆按照湖北省文物保护技术中心和中南建筑设计院联合设计的方案对议场及两侧附楼进行了全面维修,9月又开始启动议员公所复原维修工程,使消失了七十余年的议员公所得以完整复原。

  建造于中国社会大变革前夜的湖北咨议局,其建筑很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既渗透了西方建筑文化和民主政治思想的影响,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元素,它独特的建筑形式和风格成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行政建筑的经典之作。

  19世纪下半叶,随着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加剧,形形的西方风格的洋式建筑伴随着西方“先进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而进入中国,成为中国许多开放城市建筑的主流,如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这些西洋式建筑,有些是外国殖民者自建,有些则是国人主动引入,湖北咨议局建筑属后者。据资料记录,兴建湖北咨议局是借鉴了江苏咨议局的图样,而江苏咨议局是参考日本议院建筑式样,日本议院则是学习了欧洲。因此湖北咨议局无论从建筑形式架构、装饰手法,还是建筑理念,都与中国传统建筑大相径庭,有着浓郁的“西风欧韵”,尤其是会堂及开放式围墙的设计,彰显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与公平的精神,也与咨议局作为民意机构的实际功能吻合。如此设计就使得这栋建筑的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诚如美国学者周锡瑞所言:“我想指出的是咨议局等西方建筑不仅是形式上的‘欧化’,作为新政治的场所,它也表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从湖北咨议局整体建筑形式看为西式无疑,但细细观察,中式元素也深深渗透其中。首先,湖北咨议局的选址深受易理风水观念的影响。据《阳宅十书.论室外形第一》言“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而咨议局兴修地段,北靠蛇山,面对平坦的阅马场,东为贯通蛇山的武昌路,西面为滚滚长江,完全与之吻合,是营造建筑的最吉之地。其次,整体建筑布局有着非常明显的中式传统风格。咨议局非单体建筑,而是由议场、议员公所、两侧附楼、大门及门房组成的建筑群。

  建筑群以南北轴线为主,左右对称布局,排列有序、错落有致,形成一个闭合式庭院建筑。这种布局形式正是中式建筑的典型形式。第三,议员公所的建造不仅出自中国式思维,鉴于中国国情和交通不便的情况,在议场后面,另建了一处专供议员食宿的议员公所,突破了西方各国的议院不在议场周边集中居住的惯例;而且前议场后公所的格局也暗合了中国皇家宫殿建筑“前朝后殿”的模式。第四,在细节的处理上,有着中国化符号的装饰性建筑构件也出现在建筑装饰中。如:门厅烂漫的山花后,隐着一段人字脊,脊端爬着两个背向而去的鸱尾,典型的中式元素出现在西式建筑上,这也见证了这一时期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特点。

  湖北咨议局作为公共建筑在其设计中既最大限度地考虑了该建筑的使用功能,处处以实用为准绳,又兼顾了整座建筑的观瞻和协调,做到了实用与观瞻的完美结合。其一,鉴于武汉冬夏温差大、春夏雨水多和湿度大的气候特点,采取了廊式布局设计,在议场、议员公所和附楼均设置有进深约两米的外廊,议场中部还设置有贯通东西的内廊,这样不但避免了阳光照射、改善了建筑内部的通风条件,而且也使其建筑更为大气和美观。其二,针对其建筑地段地表含水率较高易导致室内潮湿的问题,将议场和议员公所设计成半下室的形式,既解除了建筑墙体基础保护和室内潮湿之忧,又提升了建筑的整体高度,使湖北咨议局更显雄伟壮观。其三,湖北咨议局的所有建筑大量应用了拱劵技术,其室内绝大部分采用了拱劵传递荷载的原理,这不仅起到了钢筋混泥土的作用,且丰富了建筑物的造型、增加了建筑韵律感。

  红楼很好的展现了武汉人民“敢于人先”的精神。是体验武汉首义文化的最佳地点之一。

  他所处的位置不仅交通方便,而且旁边还有大型广场以及辛亥革命博物馆,现在作为国家4A级景区,很值得一逛。

  今天的武汉红楼就介绍完了,感谢大家关注浩然,分享武汉的点点滴滴o(∩_∩)o